[ 足球战术发展研究 ]聊一聊三后卫(一)那些经典的阵容

1198 2025-08-01 20:49:02

​​写在前面的话——什么是【足球战术研究】系列?

出于研究足球战术和战术发展轨迹的初衷,有了本系列的文章。

本系列文章在广泛阅读Jonathan

Wilson的《Inverting the

Pyramid》等专著、专栏、独立文章、战术报告与战术研究、训练方法与训练指南等文字资料,以及观看早中近期各类足球比赛录像的基础上写作。系列的主线是梳理出足球战术从现代足球最早期到如今的战术发展轨迹,兼顾国别战术发展、知名俱乐部战术发展等支线。系列的文章编号不一定有统一的逻辑性,视心境而定。

在梳理早期足球战术时,基本原则有二:一是在讨论具体阶段的战术特征本身时,充分考虑当时的客观历史发展阶段与环境,怀有力求中立与深切理解的诚意与善意,不做钻牛角尖、强人所难、马后炮式的“后来者批判”;二是讨论历史演进时遵循发展观,在从发展的眼光切入时跳出历史环境,结合现代的情况进行比较性分析,评判历史与现代各自的长处与短处。

本系列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尽可能多的为读者提供本人能力与知识范围内可以提供的信息;二是抛砖引玉,带动越来越多的朋友加入足球战术话题的讨论。

系列的一切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与视频资料仅供参考,敬请诸位发展完善。

[足球战术发展研究]聊一聊三后卫(一)那些经典的阵容

1983年,带领阿根廷队品尝过本土世界杯夺冠喜悦和西班牙世界杯被淘汰屈辱的梅诺蒂,离开了这个他曾经把持近10年的位置。然而新的教练人选却引发了媒体与公众的不小争议,随后也招致了梅诺蒂本人的猛烈抨击。

卡洛斯-比拉尔多,这个长着大鼻子、相貌有些滑稽的男人,走上了国家队主教练的位置。人们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几乎在每一个概念上都堪称梅诺蒂对立面的家伙,却成了梅诺蒂的继任者。球员时代的比拉尔多,曾效力于60年代末那支以“乡下人”身份出人意料的打破布宜诺斯艾利斯传统五大豪门(河床、博卡青年、独立、竞技、圣洛伦索)对阿根廷联赛桂冠垄断地位,随后更加出人意料的连续三年获得南美解放者杯冠军的拉普拉塔大学生队,是球队的主力中场。在极富争议与传奇色彩的一代名帅苏贝尔迪亚(Osvaldo Zubeldia)的带领下,那支大学生队一方面以其实用的战术、顽强的防守、严谨的纪律为人所称道,但同时又以其保守的战术、粗野的防守、偏执的纪律而为人所不齿。比拉尔多在其中扮演的,是中场的永动机、抢球器、挑水工和搅局者,是球队进攻核心“巫师”老贝隆(Juan Ramon Veron)身边的打手与保镖,以其出众的奉献精神和对比赛出色阅读能力,深受苏贝尔迪亚的信任(事实上,苏贝尔迪亚在大学生队的继任者正是比拉尔多)。

从执掌阿根廷队教鞭的第一天起,比拉尔多就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实用主义的推崇以及对于结果主义的信奉。用比拉尔多的话来说,“我喜欢当第一…第二名没有意义,做第二名就意味着失败…我们踢足球是为了获胜…至于精彩的表演,那是给电影院或者剧院准备的…足球和那些玩意儿不是一回事”,“任何球队都应当安排7名球员主责防守,剩下3名球员进攻”。比拉尔多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上任伊始,比拉尔多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跑到千里之外的意大利,拜会了时任意大利主教练贝阿尔佐特,向这位冠军教头请教意大利的防守精髓以及zona mista战术的细节与训练方式(据称两个人还在一块儿对当时利德霍尔姆在罗马队推行的区域防守进行了一番不太友好的品评);在比拉尔多看来,防守与纪律,显然比什么都重要。

然而比拉尔多的开局并不顺利。阿根廷队在1983年美洲杯上小组赛阶段就被早早淘汰;更糟糕的是,球队在比拉尔多执教的头15场比赛中只赢了3场,一些骨灰级老球迷可能还记得,1984年的尼赫鲁金杯赛上,中国队也以1比0战胜了比拉尔多执教的阿根廷,当时进球的正是去年年初不幸去世的广东足球一代名宿“矮脚虎”赵达裕先生。这样的成绩显然无法令人满意,原本就不受众人青睐的比拉尔多成为了众矢之的。1984年9月,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和全国上下的口水,比拉尔多带队前往欧洲进行巡回友谊赛;正是这次巡回赛成为了比拉尔多国家队执教生涯的转折点。在第一战对阵瑞士队赛前,比拉尔多拿出了一个新玩意儿:3后卫。

“(赛前宣布首发阵容时)他们(指媒体)说我犯错了,说我怎么排出了3个中卫。但我告诉他们我没糊涂,他们也用不着慌神,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我们就是要派出3名中卫、5名中场和2名前锋。球队练习这套战术已经两年了,眼下这场硬仗正是将其付诸实践的时机。”由于缺少史料,我不知道那场比赛阿根廷队究竟排出了怎样的一个阵容;但我知道的是,当场比赛阿根廷以2比0获胜;接下来的比赛,阿根廷又以3比1完胜西德队。

新的体系奏效了。

然而接下来比拉尔多立即尘封了3后卫战术。或许在他看来,如此重大的创新应当在更加重要的场合展现出来。不管怎样,比拉尔多的球队总算跌跌撞撞的杀进了墨西哥世界杯的正赛,尽管全国上下基本没有人敢对球队报以一丝信心。1986年世界杯最初的4场比赛中(小组赛对韩国、意大利和保加利亚;八分之一决赛对阵乌拉圭),比拉尔多的战术几乎完全复制意大利的zona mista:442的基本阵型,后防线上,一名自由人(何塞-布朗,Jose Luis Brown),两名盯人中卫(鲁杰里是固定人选,另外一个位置使用过克劳森Nestor Clausen和库休福Jose Luis Cuciuffo),一名助攻型左后卫(Oscar Garre);在中场,一名核心组织者(马拉多纳)、一名充当核心中场副官的二把手(布鲁查加),一名右边前卫(朱斯蒂,Ricardo Giusti)以及一名拖后防守中场(巴蒂斯塔,Sergio Batista);外加两名前锋(巴尔达诺、帕斯库利Pedro Pasculli)。阿根廷队的防守变得稳固,而马拉多纳无数的突破过人则带领着球队奋勇前行。

1986年世界杯,阿根廷1比0乌拉圭,阿根廷首发阵容

接下来的比赛是对阵状态大勇的英格兰。此前的两场比赛中,三狮军团在将莱因克尔的搭档由哈特利(Mark Hateley)改为比尔兹利之后瞬间能量爆发,以连续两个3比0战胜实力不俗的波兰和作风顽强的巴拉圭。阿根廷队遇到了开赛以来状态最佳且实力最为强劲的对手,变阵的时候到了。比拉尔多首先拿下了前锋帕斯库利,用他的话来说,“面对英格兰这样的对手,派一名中锋型球员上场是不明智的”;原本出任中场的马拉多纳被送上锋线,并赋予其更大的、基本不受任何限制的活动自由,而马拉多纳留下的中场进攻组织责任由布鲁查加承担;启用绰号“黑人”的攻守平衡型中场恩里克(Hector Enrique),进一步加强中场的奔跑能力与防守厚度;最后,由于原本的左后卫加雷停赛,比拉尔多在左翼启用了左后卫出身,个子矮小但体能拔群、作风勤恳勇猛、奔跑往返能力极强的奥拉蒂科切亚(Julio Olarticoechea)——比拉尔多终于在这场决战中,重新祭出了此前被他一直雪藏的3后卫战术。此后的史实,我想绝大多数的人都非常了解:阿根廷战胜了英格兰,接着又战胜了比利时和西德,荣膺世界冠军。

比拉尔多3后卫体系的强大,在于它实现了盯人防守与区域防守的结合。从70年代荷兰全攻全守震撼世界以来,尽管绝大多数的球队不能像荷兰人那样持续进行前场逼抢,但将防守职责的概念扩大到中前场,强化中前场的防守和拦截已是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中,有巴西、英格兰和比利时那样主要以区域防守为宗旨的球队,也有意大利、西德那样仍然奉盯人防守为圭臬的队伍,但基本所有球队都尝试将专职盯人(man marking)与区域盯人(zonal marking)两种防守策略结合起来:442体系下的两名前锋(尤其是正印中锋)由盯人后卫负责盯防,两名边后卫镇守边路,同时中场球员基本按照区域防守的要求守住各自的责任田。这样的策略对于习惯区域防守的球队而言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对于有盯人+自由人防守传统的球队就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4后卫体系下,一般是一名自由人、一名盯人中卫和两名边后卫的配置,这样的体系总会放空对手一名前锋。诚然,防守方也可以通过安排一名边后卫或中场内收进行专职防守,也可以通过中后场的区域防守应对这个“多出来”的麻烦制造者,但无论如何总存在一定的问题。比拉尔多的3后卫,虽然名义上还减少了一名后卫,但通过增设一名盯人后卫+两翼球员防守回防归位的策略,实际上增加了防守人数,对手的前锋再无漏网之鱼。

比拉尔多3后卫体系的强大,在于它强化了球队中场的厚度。比拉尔多是一名真正的中场主义者,作为一名前中场球员,他对于中场争夺重要性的强调是其执教的主要特色之一,而86年的阿根廷完美实现了比拉尔多的要求。朱斯蒂和奥拉蒂科切亚两名边翼是352体系下中场战术的精华,两人通过不知疲倦的跑动维系球队边路,在对手均采用4中场的前提下给中场带来明显的人数优势,同时两人在攻防两端的到位率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身后卫、精于防守尤其是防守位置感极佳的巴蒂斯塔充当中场雷打不动的压舱石(而意大利的防守中场则常常为了盯人而不得不改变位置),这使他几乎成了中场位置的“自由人”,可以快速扫清对手中场制造的大部分威胁;大战关头领命出阵的恩里克也打出了相当出色的表现,尽管脚下技术不如布鲁查加和坐在替补席上的博奇尼(Ricardo Bochini)、博尔吉(Claudio Borghi)等艺术家(就更别提马拉多纳了),但这名球员却拥有兢兢业业的比赛态度、出色的跑动拼抢能力和轻易不会被人断球的不错基本功,他的出场极大的强化了球队的攻守平衡,其表现也得到了球队和各路专家的一致认可(何况他还助攻马拉多纳打进了“世纪进球”)。有了强大的中场,阿根廷能够比其他球队更好的形成三线之间的协调,形成更加强劲的战术整体。

比拉尔多3后卫体系的强大,在于它提升了防守的强度。按照当届世界杯官方报告的说法,阿根廷人的防守还充满攻击性(强调一下,“攻击性”不等于乌拉圭式的“粗野”)。现代足球从最早的后卫们绕着禁区蹲坑站好,等前锋照自己带球冲过来再尝试正面断球;到60年代的防守人员依然正面对手且战且退,但防守位置扩大到中线一带;再到荷兰全攻全守下进行前场逼抢和贴身顶防,对对手的抢断实施反抢断和反围剿,不允许对手后场轻易出球,现代足球对于后卫防守策略的理解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上述的三种策略中,第一、二种策略相对消极,容易被对手进行压制,可能造成防守方疲于奔命而缺少防守弹性;第三种策略最具攻击性,但对于体能的要求过高。比拉尔多的防守,绝不像弱旅对强队时不得已而为之的那样消极被动,每名球员在对手控球时主动迎抢,向持球人施加压力,同时针对无球人的跑动进行限制与防备;盯人后卫对盯防对象进行紧密的贴身盯防,限制其拿球或拿球后做动作,同时尽可能快速形成协防局面,进一步减少对手的传球与带球空间与线路选择,诱使对手出现急躁情绪、出现失误从而完成抢断。在提升防守攻击性的同时,比拉尔多又很注意留有余地,几乎不采取荷兰人和苏联人那样过于霸道的前场持续高位逼抢,避免球员的体能在烈日炎炎之下大量流失,导致在最后时刻精疲力竭无以为继。这样的策略使得阿根廷队的防守弹性十足,对于防线收缩和扩张的把握恰到好处,同时又很好地掌握了整体防守收效与个体防守支出之间的平衡;此外,尽管出道于拉普拉塔大学生,但比拉尔多并没有像当年的阿根廷球队和同届大赛上的乌拉圭人那样,以粗野蛮横的犯规和神经兮兮的戾气给自己惹来“兽类”或者“球场垃圾”之类的恶名,而是非常注重控制球员的情绪和球队的犯规,避免犯规的过度积累在不知不觉中消磨球队的精力、赔上一堆宝石卡或给对手拱手送出宝贵的定位球——理智,是比拉尔多这名在从事足球之余完成医学学业的读书人的又一个明显特征。

在比拉尔多的352体系下,阿根廷实现了中后场的强度提升与结构平衡,无论盯人的韧性,顶防的流动与攻击性还是整体联动、相互协作的水平都达到了当时的顶尖程度,“厚重”两个字或许是对那支阿根廷的最好诠释,在这一点上整届大赛没有人做得比阿根廷更好。正是在这样的牢固平台下,马拉多纳、巴尔达诺等人才能尽情挥洒他们的进攻才华。马拉多纳的天纵奇才固然举世无双,也吸引了86年世界杯最多的镁光灯和眼球;但不要忘了,在他的背后是同样精彩的352战术。蓝白军团的对手们不知道怎样抑制马拉多纳,同样也不知道该怎样应付比拉尔多的352战术:除了西德人的万年法宝定位球之外,他们几乎无法攻破阿根廷的大门,不知道该怎样打破甚至哪怕只是动摇、压制一下阿根廷的坚固体系,只能在墨西哥的烈日之下与阿根廷打徒劳无功的消耗战,最终被马拉多纳一剑封喉。正如比拉尔多日后所说的,“当我们用这种方式(指3后卫)比赛的时候,全世界都震惊了,因为他们完全不了解这套战术的底细”。352战术,连同马拉多纳的伟大天赋一起,成功托起了阿根廷人的冠军之梦。

1986年世界杯,阿根廷3比2西德,阿根廷首发阵容

有意思的是,促使比拉尔多构思出3后卫战术的,恰恰可能是当时阿根廷的缺陷:比拉尔多执教之前,阿根廷队从1974年算起,经历了近10年的更加重视进攻的主流意识。这帮助他们赢得了1978年的本土世界杯,但也让他们在1982年的伊比利亚大地上输的凄凄惨惨。82年世界杯之后,一批老将的退出使得阿根廷队不得不换血重来,尤其是后防线上的更新换代令所有人心中没底(要知道,86年世界杯之前可没人知道蓬皮杜、鲁杰里等人是何方神圣)。更加不利的是,86年世界杯开赛之前,当年那条冠军后防线唯一的遗老帕萨雷拉又临阵退出(名义上是帕萨雷拉疾患肠疾,但更可信的说法是他与马拉多纳争夺权力失败而遭到排挤),考虑到此前一系列赛事的表现平平,彼时阿根廷的防线水平可谓处于一片质疑之中。

防守前景的扑朔迷离,还只是一方面;进攻端缺乏人才,也是不利因素。现代足球从235到WM到424到433和442,边路进攻始终乃是进攻方打破僵局、点燃火花、击溃对手的重要途径。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阿根廷队,也拥有阿亚拉(Ruben Ayala)、瓦尔布埃纳(Agustin Balbuena)、雅萨德(Hector Yazalde)、卢克(Leopoldo Luque)和贝尔托尼(Daniel Bertoni)这样能在对手边路兴风作浪的前锋/边锋双能之才。但是到了比拉尔多执教时,这样的资源却似乎一夜之间归零,他的阿根廷满是马拉多纳式的中场10号或者拉蒙-迪亚斯式的二前锋,却没有足够有分量的边锋人选。当时世界上的顶尖边锋,是意大利的布鲁诺-孔蒂,西德的利特巴尔斯基,英格兰的巴恩斯和丹麦的阿内森等等,无论花落谁家反正就是与阿根廷无缘;而阿根廷手头积攒的一堆10号中场又个个攻强守弱、身材矮小,不像巴西、法国的中场那样纷纷自带攻守兼修属性,可以玩所谓4中场“魔幻四重奏”的戏码。不客气的说,当时的阿根廷前场尽管不失为人才济济,但就类型而言却未免有偏科之嫌。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比拉尔多想出了与此前几次战术革命反其道而行的3后卫策略。名为3后卫,实为5后卫,防守能力让人不放心,就加上一名后卫球员,把自由人、盯人后卫和边后卫的职责与区域划分的清清楚楚,从而提升防守水平。名为5后卫,实际上又是3后卫,既然我没有好的边锋甚至边前卫,那么就干脆把手头的边后卫资源予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毕竟边后卫的助攻也可以相当犀利,边后卫能传出一脚漂亮的传中,边后卫能拉开进攻宽度为皮球的流转提供一个稳定的去处,也不比边锋和边前卫低端。历史上几乎所有重要的战术改革,都是在改革者存在某种缺陷或处于某种弱势的前提下取得的,比拉尔多的3后卫策略,显然也是其中之一。

【谁是第一人】

按照乔纳森-威尔逊(Jonathan Wilson)名作《倒转金字塔》的观点,比拉尔多的3后卫体系,是足球基础阵型迄今为止的最后一次重大调整,更是新时期3后卫战术的起点。应当说,就理念的成熟性、战术体系的完整性和取得成绩的突出性来讲,我认为威尔逊的观点是正确的,也符合我自身的观察经验;但若要考察是哪位教练第一个想到将3名专职中卫同时派上场,威尔逊给比拉尔多戴上的“首创”头衔,可能就不是那么确切了。当然,无论是谁,应该都无法说清楚究竟谁才是那个真正的所谓“第一人”;但是哪位教练第一次在大型国际赛事中使用3后卫的打法,却是有迹可循的。

其中最明显的案例,是80年代西德教练塞普-皮翁特克(Sepp Piontek)执教的丹麦队。鉴于主题关系,本文不对那支丹麦队进行过多介绍,各位需要了解的主要是以下内容:在皮翁特克的率领下,当年那支英杰辈出(人才井喷程度甚至不亚于前几年的西班牙),拥有阿兰-西蒙森(Allan Simonsen)、埃尔克耶尔、大劳德鲁普、莫滕-奥尔森(Morten Olsen)、莱尔比(SØrenLerby)、阿内森(Frank Arnesen)等一批顶尖球员的丹麦队掀起了一阵风暴。被誉为“丹麦炸弹”(Danish Dynamite)的这支球队在84年欧洲杯和86年世界杯上都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被认为是当时最强的几只国家队之一;更重要的是,皮翁特克教导这支球队打出了精彩的攻势足球,能力出众的球星、华美的整体技术含量、令人拍案叫绝的前场传递配合、快速精确的闪电反击,尤其是为进攻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比赛作风,为他们赢得了广大专业人士和球迷的青睐与支持,以至于在欧美主流足球世界的各类评选中,80年代丹麦队经常获得相当不错的评价,反倒是92年那支依靠防守爆冷获得欧洲杯冠军的丹麦队更容易被遗忘。

与比拉尔多因为关注防守而采用3后卫战术不同,皮翁特克是出于进攻的考虑才使用3后卫;说的更准确一点,皮翁特克的球队是基于最大化进攻资源配置的目的,对专职后卫的人数进行控制。在“丹麦炸弹”的体系里,由水平不亚于西雷阿、斯蒂利克的球队队长莫滕-奥尔森出任自由人,同时设两名身强体壮的后卫布斯克(SØren Busk)与尼尔森(Ivan Nielsen),负责盯防对手箭头人物。皮翁特克于84年欧洲杯预选赛期间就已经采用了这一策略,因此从用人的意义上讲,他的3后卫比拉尔多更早。当然,之所以说论成熟3后卫体系首创者的头衔还是应当属于比拉尔多,原因在于皮翁特克战术在实际部署与执行层面仍未超越4后卫的范畴:进攻时,当丹麦队由守转攻、阵型拉开,布斯克一般会出现在边后卫的位置上,从而保证进攻队形结构的完整,并为身前的边锋阿内森提供掩护;防守时,布斯克的任务是紧盯防守对象,当其离开左路时留下的身后空挡由莱尔比或阿内森进行弥补。当时丹麦队的右路,一般由跑动能力极其出色、攻防能力均衡的贝尔格林(Klaus Berggreen)承担起边后卫与边前卫的双重职责。在某些具体比赛中,皮翁特克也会根据对手的特点派出专职边后卫,例如右后卫约翰-西韦贝克(John Sivebæk)、左后卫亨里克-安德森(Henrik Andersen)等,有时还会让莱尔比出任左后卫,从而让4后卫的阵型更偏于正统,但这样的案例属于少数情况。换句话说,虽然使用了3名专职后卫(自由人+双盯人中卫),但皮翁特克的战术仍然保留着4后卫的总体框架,与比拉尔多的3后卫+两翼的框架,有着明显的区别;个人认为,某种意义上讲皮翁特克的策略似乎与当年意大利的zona mista体系更为接近。

1986年世界杯,丹麦6比1乌拉圭,丹麦队首发阵容

强调皮翁特克的案例,除了搜寻3后卫起源之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向诸位阐述这样一个道理:选择3后卫,可能出于完全不同的目的。教练出于巩固防守、加强中后场厚度、针对性限制对手的考虑选用3后卫,与出于减少后卫人数、保障中前场进攻投入兵力的考虑选用3后卫,在实际比赛中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比拉尔多的3后卫体系,以其扎实稳健的后场部署、对对手前锋的严密盯防、对中后场空间的严密控制、富有攻击性的顶防与逼抢,以及防守落位的快速准确为主要特色;相反,丹麦队的战术则相对重攻轻守,中后场的空间限制与阿根廷有着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当进攻不力甚至首先丢球时,更加疯狂的进攻往往导致后场漏洞的越来越多,很容易被对手的快速反击一波流带走,86年世界杯丹麦1比5惨败给西班牙的比赛证明了这一点。在选用3后卫初衷上的殊途同归,以及3后卫运用上的形同神异,随后还会有相关案例出现。

【鼎盛3后卫】

与曾经的WM战术、424战术、链式防守战术、全攻全守战术一样,3后卫战术并没有随着比拉尔多的胜利而马上流行开来。在随后的大约2年时间里,4后卫依然是一统天下的战术打法,3后卫还暂时偏于一隅,静静的等待自己的机会。但是,相比于上述几次战术创新,3后卫从角落走上前台的历史进程相对而言已是格外迅速。从大约89年起,以90年世界杯预选赛为起点,3后卫战术很快进入扩张期,越来越多的球队选择了3后卫,其范围不仅限于欧洲那些原本战术就比较灵活、善于学习先进经验的国家,甚至一路波及到了有着深厚4后卫传统的巴西、英格兰等国。90年世界杯上,全部24支参赛队中,超过1/3的球队以3后卫为主打阵型或至少是在重要比赛中使用过3后卫战术。90年世界杯的4强球队中,有3支球队使用的是标准的3后卫体系;唯一有所不同的是东道主意大利队,在主教练维奇尼(Azeglio Vicini)的率领下,当时的意大利依然坚持着zona mista的总体框架,但正如上文已经阐述的,zona mista体系本来就与比拉尔多创立的3后卫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其视为细节处有所调整的3后卫战术亦无不可。也就是说,3后卫战术完全统治了意大利之夏;而2年后的瑞典欧洲杯上,3后卫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最终的冠亚军丹麦与德国,使用的也是3后卫。

在上述使用3后卫阵型的球队中,最有代表性、同时也最为成功的无疑是1990年的冠军西德。我们知道,80年代末的萨基改革,以区域战术为其最显著特征;但是西德拥有长期的盯人防守传统,且相较于战术理解力和适应性极快的意大利人,西德人并不十分擅长快速接受变化过大的战术体系。90年世界杯赛前的一场热身赛上,主教练贝肯鲍尔按照球员的要求尝试了一把平行442区域防守和高位逼抢,其结果是球队以0比1败给了连续缺席欧洲杯和世界杯正赛的高卢雄鸡;经此一战,西德队内对于盯人还是区域再无争议。同时,1988年本土欧洲杯的失利,推动对球队的实力原本就一直有所顾虑的贝肯鲍尔尝试选择稳妥策略,而4年前的阿兹台克一战败给阿根廷的经历,让贝肯鲍尔得出了结论:3后卫。

事实上,西德的3后卫是如此具有代表性,以至于米歇尔斯在其Teambuilding: the road to success一书中直接以西德而非阿根廷的3后卫作为了这一战术的代表;不仅如此,随着90年世界杯成功夺冠,3后卫旋即成为德国足球大一统的标准战术,此后10余年间德国人除3后卫之外几乎不作他想。与比拉尔多相比,西德的3后卫体系有两个明显不同:首先,比拉尔多的两翼,设置的是一名边后卫+一名边前卫(也可以理解为两名边前卫)的组合,而西德的两翼则是两名纯正的边后卫。这一用人使得西德两翼的防守能力更强,同时布雷默与贝特霍尔德强大的助攻能力甚至犹在阿根廷人之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假如队中同时具备两名往返能力与助攻能力超强的边后卫,那么西德式3后卫的确拥有比比拉尔多3后卫更好的灵活性:在防守时,两名正牌边后卫回撤,阵型调整为532(532严格意义上是352的变体,是352两翼设置边后卫球员的战术变化形态,同属3后卫概念),防守得到强化;进攻时,两名边后卫可以同时推上中场甚至前场,也可以根据实战要求采取一上一留守的策略。此外,一般而言边后卫的体能往往是球队中最好的,因此往返能力的保证往往也比边前卫充当边翼的用人更加合理。90年世界杯上诸强和此后各支国家队与俱乐部的3后卫阵型,基本采取的就是90年西德式的边路两翼卫532策略。

另一点不同在于中场中路的配置。比拉尔多阿根廷的中场中路用人,形象的讲,采取的是“一攻一守一兼能”的策略;在位置上,采取的是类似正三角的站位,两名中场位置相对靠后,稳住中场中路的防御。与此相对的是,90年西德队采取的反而是一个倒三角,甚至没有明显前后站位之分的中场中路配置;在中场西德人习惯派上两名甚至三名进攻能力出色的球员,而不像86年阿根廷那样留下至少一名压舱型拖后中场。表面来看,这一策略虽然显然有利于进攻,却似乎会导致中场防御不足、守备空虚;但实际上得益于球员强大的战术纪律性和跑动能力,西德的中场中路反而能够形成攻则俱进、守则俱退的局面,从而使球队的中场中路在攻守两端都拥有人数优势;及时对手的反击有时会压过西德中场的回防速度,也可以通过后卫的快速顶防上抢解决问题。换句话说,从理论上讲,西德队的用兵策略的确容易造成防守能力的弱化,因此也只有能力出众的西德人能够将这一战术发挥到极致并对冲掉隐藏的风险,而其他球队几乎都不具备同样的能力,因此这一战术并不像双翼卫那样成为主流,绝大多数的球队还是更愿意选择比拉尔多的方式。

除西德式以稳健为上的532式3后卫之外,这一期间另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3后卫范式是明显更具攻击性的343。343的代表球队是克鲁伊夫的巴萨、范加尔的阿贾克斯,以及稍晚的贝尔萨的3313。对于克鲁伊夫、范加尔等属于进攻派的荷兰教练而言,无论是352还是532,总体上都没有超出3攻7守的重守主义范畴,是不能接受的;3前锋、双边锋的传统不能放弃,而减少一名后卫,可以增加中场人数,从而避免中场的争夺因人数太少而受人牵制,因此343是比传统433更好的方案。换句话说,一如此前的皮翁特克,对于这些视进攻为最高价值的名帅来说,3后卫策略不是出于稳固防守的必然需要,而是强化进攻的最优选择。

与352和532相比,343战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就是对于进攻宽度的利用更加充分。在343的体系下,球队的进攻边路能够形成边锋-边前卫之间的互动组合,边路的攻击能力与锐气要强于两侧仅分别设一名翼卫的352和532;同时,由于进攻宽度的优势,使用343的球队对于皮球的控制与流转,进攻中边路与中路的联动也往往更优于其他3后卫战术(也包括各类4后卫战术);边锋、边前卫与中锋、中前卫之间可以快速形成三角甚至四角传递,边锋的存在可以让球在避开对手防守强度最大的中路,同时依靠边锋的个人突破保证进攻威胁。此外,无论克鲁伊夫、范加尔还是贝尔萨,都倾向于在拖后中场位置使用具备良好大局观和传控球能力的“四分卫”、“发牌机”式球员,同时保留自由人并对两侧后卫乃至门将的脚下技术提出很高要求(范加尔、贝尔萨甚至直接让具备边后卫能力的球员担任两侧后卫),从防线开始建构进攻,使得343战术在由守转攻方面的稳健度与精确度往往明显高于其他球队,从而形成更加流畅、更具观赏性的进攻层次与进攻体系。当然,从战术与用人的细节上讲,3名教练的343体系各有不同(例如克鲁伊夫有罗纳德-科曼,范加尔有布林德,但贝尔萨的3313不设传统自由人;又如克鲁伊夫的中场没有明确的攻击中场,而范加尔有利特马宁,贝尔萨有贝隆和艾马尔;再如克鲁伊夫的3前锋可以说没有正经的边锋,而范加尔设双边锋,贝尔萨的3313设一名二前锋和一名以盘带过人见长的边锋,等等),鉴于讨论这三位伟大主帅战术的作品不胜枚举,本文不做进一步深入的讨论。需要指出的,在于这三位教练的宝贵思想进一步丰富了3后卫的战术体系,并且以各自的方式深深影响了同时代乃至未来的足球世界。

1990年世界杯,西德1比0阿根廷,西德队首发阵容

1990年世界杯,阿根廷1比1意大利(点球4比3),阿根廷队首发阵容

1990年世界杯,英格兰3比2喀麦隆,英格兰队首发阵容

1990年世界杯,意大利1比0爱尔兰,意大利队首发阵容

1990年世界杯,巴西队主力阵容

1992年欧洲杯,丹麦2比0德国,丹麦队首发阵容

国际大赛上的3后卫热潮,于94年世界杯之后有所减退,但依然不乏案例:94年世界杯的荷兰、德国、罗马尼亚、沙特,96年欧洲杯的德国、克罗地亚、荷兰,98年世界杯的克罗地亚、英格兰,00年欧洲杯的意大利,等等。2002年韩日世界杯上,3后卫又一次成为镁光灯的焦点,四强中的巴西、德国与韩国都主打3后卫,土耳其队在勇夺季军的征程中也使用过这一阵型。此外,同届世界杯的墨西哥队还使用了介乎于352与361之间的3后卫战术体系,墨西哥人对于比赛的控制能力、以自由人马科斯与拖后中场托拉多为运转核心的稳健后场出球,诡异而又精细、每每行于刀山边缘而又总是恰到好处的地面传递打法,坚决的两翼积极进攻和博尔格蒂令人难忘的空战本领,给全世界球迷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中国球迷大概不会忘记,在沈祥福的带领下,01年远征阿根廷世青赛的那支被誉为“超白金一代”的国青队,使用的也是361的打法。

1994年世界杯,罗马尼亚3比2阿根廷,罗马尼亚队首发阵容

1994年世界杯,沙特1比0比利时,沙特队首发阵容

1996年欧洲杯,德国1比1英格兰(点球6比5),德国队首发阵容

1998年世界杯,克罗地亚3比0德国,克罗地亚首发阵容

2000年欧洲杯,意大利0比0荷兰(点球3比1),意大利队首发阵容

2002年世界杯,巴西队淘汰赛阶段主力阵容

2002年世界杯,德国队淘汰赛阶段主力阵容

2002年世界杯,韩国队主力阵容

2002年世界杯,墨西哥队主力阵容

2001年U-20世青赛,中国“超白金一代”主力阵容

在俱乐部层面,当年由萨基的示范效应而普遍采用平行442战术的意大利球会,在3后卫的面前可谓吃尽了苦头。尽管意大利俱乐部的整体实力显然在各路豪强之上,但每每在重要的欧战决赛败给使用或临时使用352后卫的对手(意大利球队90年代5场欧冠决赛失利中的4次是败给了3后卫)。毕竟,能够杀进决赛的球队,一定是即时战力与状态达到极高水准的队伍,这样的对手再采用有阵型优势的352对付意大利人,纵然米兰、尤文们实力强大,也很难打出连续的压迫和获得足够的机会,陷入得势不得分的窘境乃至被对手反制(例如95年欧冠决赛的米兰);在体力与耐心的比拼中,意大利的豪强们只需犯下一次错误(很多情况下是定位球),就会满盘皆输。同样的逻辑,推广到其他利用3后卫以弱胜强的案例上也是基本相同的。

1992年欧冠决赛,巴萨1比0桑普多利亚,巴萨首发阵容

1993年欧冠决赛,马赛1比0米兰,马赛队首发阵容

1995年欧冠决赛,阿贾克斯1比0米兰,阿贾克斯队首发阵容

1997年欧冠决赛,多特蒙德3比1尤文图斯,多特蒙德队首发阵容

1997年联盟杯决赛,沙尔克04vs国际米兰,沙尔克04第二回合首发阵容

当然,意大利人作为公认的战术国度,也不会只知道吃3后卫的亏而坚决对这一实用性很强的战术敬而远之。90年代的意甲赛场上,帕尔马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固定使用3后卫战术,并以此开创了球队史上的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斯卡拉(Nevio Scala)的率领下,帕尔马的3后卫采用德式532的配置,在最巅峰的岁月,球队的防守是如此稳固,后卫之间的协作是如此出色,以至于94年美国世界杯上已转任意大利国家队主帅的萨基一口气招入了3名帕尔马后卫(此外当时效力于都灵的边后卫穆西也与帕尔马有着诸多关联;而当时的帕尔马左后卫迪奇亚拉Di Chiara实际上也具备入选国家队的实力),而另一名中卫格伦(Georges Grün)则贵为比利时队队长。除帕尔马之外,以教练身份初出茅庐的里皮带领那不勒斯队时也采用3后卫阵型,并成功将这支明星大量流失的队伍带到联赛第6的位置。到90年代末期,意大利诸强对于3后卫的态度有了更加明显的改观,越来越多的球队使用了3后卫,这其中最为令人怀念的无疑是98年扎切罗尼的乌迪内斯,疯狂的扎克使用疯狂的343阵型,靠着疯狂的比埃尔霍夫用一颗疯狂的金头轰下了连续两个赛季意甲第五与意甲第三的佳绩。此外,里皮的尤文、西蒙尼的国米、泽曼的罗马、扎切罗尼的米兰、卡佩罗的罗马、圭多林的乌迪内斯等等,也先后使用了3后卫阵型。当年韩乔生老师的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意甲流行三后卫”,是对当时情况的最好诠释。

1995年联盟杯决赛,帕尔马vs尤文图斯,帕尔马队第一回合首发阵容

1997-1998赛季乌迪内斯主力阵容

1998年联盟杯决赛,国际米兰3比0拉齐奥,国际米兰队首发阵容

1998-1999赛季,AC米兰队主力阵容

2000-2001赛季,罗马队主力阵容

2004-2005赛季,乌迪内斯主力阵容

当然,当年使用3后卫取得重要冠军的,又何止上述这些意大利俱乐部和它们的对手们?由于案例极多,在此已无法一一列举,仅举两个典型案例:一支是拜仁慕尼黑,在希斯菲尔德的率领下,拜仁从特拉帕托尼执教时期的4后卫战术再次调整回德国人熟悉的532阵型,加上核心埃芬博格等强援的加盟和内部纪律的成功整顿,南部之星于90年代末再次统一了整个90年代乱象环生的德甲,并再次跻身于欧洲顶级俱乐部之列,98至01年间拜仁堪称当时的欧陆最强。另一支是皇家马德里,西甲巨人在1999-2000赛季前半段几近崩溃,糟糕的防守、混乱的组织、复杂的内部矛盾与恶劣的财务情况几乎将这支一个赛季之前的欧冠冠军彻底拖垮。所幸博斯克赛季中途接手之后,面对复杂局面当机立断,以稳固防守作为球队重生的第一要务,将球队阵型及时调整为稳守为上的532,强化球队防守与跑动纪律与防守体系,拿下负伤作战、状态低迷的耶罗,提携二队出身、稚气未脱的卡西利亚斯等等,将皇马从崩溃边缘拉了回来。尽管联赛未能杀回前四,但一路淘汰多支豪门,最终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捧回大耳朵杯,为日后弗洛伦蒂诺入主、开启银河一期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从1991年到2001年的历届欧冠决赛全部有球队采用3后卫战术开局。3后卫的热度,由此可见一斑。

2000年欧冠决赛,皇马3比0巴伦西亚,皇马首发阵容

2001年欧冠决赛,拜仁1比1巴伦西亚(点球5比4),拜仁首发阵容

德国人,于90年世界杯后将3后卫几乎奉为国家信仰;意大利人,亦于90年代后期跳入3后卫的大坑;荷兰、阿根廷、西班牙、克罗地亚、墨西哥等国家,也前赴后继的踏上3后卫之路;此外法国、东欧的一些俱乐部,也高举3后卫大旗。可以说,整个90年代,世界足球主要势力当中,仅有的未深度尝试3后卫战术的国家,唯巴西与英格兰而已。90年代,毫无疑问是3后卫战术的黄金岁月。

本文所有内容及配图仅供参考。

主办:靴室笑谈社

作者:zkamille

微信:Bootroomchat

①文章为”靴室笑谈社”版权所有,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及注明原作者(靴室笑谈社),如盈利性机构转载需获得“靴室笑谈社”授权。

②如有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可同“靴室笑谈社”编辑部联系。​​​​

斯诺克90后挑大梁?或占据4席8强,囧哥对31冠王,5虎全军覆没?_手机网易网
再见,葫芦娃!西班牙球星比利亚宣布赛季后退役